省城拟普通爱好者,我专科生文化程度不高,杠我就是你对(电子厂打工妹,工作忙更新不稳定

老板,切一撮上海人(三)武汉和上海居然是亲戚?

估摸着小上海差不多睡着了,武汉进了屋子,把小上海夹在腋下,运到外面睡,天亮后小上海快醒了,再把他送回去。

武汉的夏天,实在是太热了,室外尚且有凉风,还算勉强能忍,室内如同一个大的蒸笼。

 

深夜的武汉三镇,大街上睡满了人,就像一张大通铺。有的人还嫌热,甚至于把风油精泼在竹床上,然后拿扇子扇风。有的人身上淋着水,骑上自行车,在风中凌乱。

 

三大火炉的重庆、武汉、南京。夏天,有个副高压恰好在这里,热得像沙漠。

重庆是山城,城区就有高山,实在不行他躲山上去。南京……虽然他打死不承认,但南京也是有竹床阵的,还从中华门一直摆到鼓楼。

 

武汉曾经严肃地思考过,为什么都是长江中下游城市,大家海拔纬度也没差多少,怎么就九江不热,安庆不热,偏偏他们渝汉宁要遭这种罪?后来他学到了,城市的热岛效应,1949年的时候,全国五个人口破百万的工业城市,上海430万、南京103万、北平167万、天津170万、重庆100万,外加武汉102万(其中汉口79万、武昌23万,汉阳归属汉口管,1949年合并,但在次年数据上才计为一个城市,本文开头是2013年的菜鸡时代写的,现在2020年延续了自己的菜鸡设定,捏着鼻子尬写,模糊了武汉三镇的合并问题,经不起深究。本文的武汉性格和经历约等于其他文中的武昌,杂糅一点汉口)。

 

北平和天津是北方城市,湿度低体感温度更低,上海按海拔和人口,本来应该比渝汉宁都热,却是个沿海城市,沿海城市本来气温变化就比内陆要小,夏天凉快一点,那时候上海市民还比内陆有钱,他们还普遍买得起电风扇,并且由于沿海,电风扇吹出来的还不是热风。

 

那时候武汉并不知道,有朝一日,武汉三镇的人口破了一千万,1949年的人口连2019年的零头都不到,武汉的土地面积扩大27倍,GDP是1949年的7138倍,各种重工业轻工业小汽车大火车产生了更多的热能……他会比现在更热得想死!大中午的马路上可以煎鸡蛋!轿车前排的塑胶会被晒融化!轮胎会被晒爆胎!

不过,那时候他也有空调了。

 

武汉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,现在也热得懒于思考。他身上都是黏黏糊糊的汗液,由于湿度太大,甚至都难以蒸发。他躺在竹床上,抬起头仰望天空,看到的是模模糊糊的银河,他幻想那些雪白的星云落下来,成了晶莹剔透的雪花,成了冰凉爽口的牛奶雪糕,或者,是冰啤酒的雪花泡沫。身旁的小上海睡在他胳膊和腿之间,翻了个身露出肚皮。他随手拿起一块毛巾,把小上海的肚脐眼盖上了,免得着凉。小上海着凉的话,看病就医后续康复全成了武汉的事,一不留神死翘翘了,武汉还得背处分。小上海踹了两脚毛巾,武汉干脆把毛巾在他肚子上打了个结。小上海在半醒半睡中骂他是“资罗”(猪猡)。

 

有时候,武汉怀疑小上海是知道自己晚上睡在外面的,但他宁可自欺欺人装作不知道,这真的不体面。在武汉,有些爱面子的知识分子也宁可夜夜冲凉水澡,哪怕是中暑,也不情愿睡在外面。这只是一种为了生存的妥协。

 

隔壁床有个老头打起了鼾,他的小孙子也睡在爷爷的胳膊和腿之间,嫌吵,用小短腿踹爷爷。那个老头穿着和武汉一样的,白色背心加短裤,小孙子也穿得和027号小上海一样,白色背心加短裤。

武汉在想,027号小上海是不是约等于自己的孙子?这个想法让他发笑。改天一定要说给大上海听,看看他是什么反应。

 

第二天早上,武汉在难得的凉爽中,把小上海夹在腋下,抱回了卧室,随后他在竹床上睡了会回笼觉。周围的爹爹婆婆等老年人也陆陆续续起床了,紧接着要去上学的小崽子们也起来了。最后就是要上班的工人、干部。

小上海穿戴整齐后,出来把武汉推醒,他又双叒叕要去“上海里”吃大馄饨。最近他还发现“上海里”附近有南京汤包,这也是当年逃难并扎根武汉的南京人开的。

 

武汉认命地蹬起自行车,把小上海载到轮渡码头,然后连人带车坐轮渡过了江。出站就是江汉关,骑行500米就是上海里,上海里斜对面就是南京汤包。

 

为了吃汤包,小上海准备了一条汗巾,扎在脖子里。武汉见了又想笑。因为小上海现在上半身穿的是假领子加西装薄外套,中间以纽扣相连接。看上去穿了两件,实际上只穿了一件,但又比单纯的穿个衬衫要显得精神体面。“假领子”可谓是他们上海人的一大发明了,现在大上海也是要穿着假领子的。体面、易清洗,还省布料。

顺便一说,小上海的下半身则穿的是背带短裤,脚上是小皮鞋。

 

总而言之,小上海为了保护假领子,额外多加了条汗巾当餐巾用,真的是讲究。

武汉挖苦道:“我的个小祖宗,需不需要刀叉啊?”

小上海却不屑地说道:“矫情的猴子棒子、假洋鬼子才用刀叉吃汤包。那些什么毛子鬼佬,吃汤包都用筷子。”

那一瞬间,武汉分外真切地觉得,坐在他面前的小朋友是大上海的一部分。

大上海这人特别幼稚又特别矛盾。他常年和洋人打交道做生意,正面自然是笑脸相迎,还尤其喜欢外国的新奇玩意儿,背地里带头给洋人起了十八串外号,在当时的港口城市流传。尤其是上海在跟洋人斗智斗勇吃瘪以后,他的创造力会飙升十八个档次。

他管英国人叫“海盗杂种”,管法国人叫“私生子”“野种”,你懂的,管德国女人叫“铁塔”,意思是身材高大不好看,管日本人叫“一厘米”,意思你懂的,管印度人叫“阿三”,意思是亡国奴、租界里的三等人。然后又是什么“红毛猩猩”“带孝子(白金色头发)”“苍蝇眼(绿色眼睛)”“挖地鼻子(高鼻梁)”,自由挥洒想象力,从头刻薄到脚。

 

这些外号天津、武汉(汉口)、青岛等租界港口城市也有参与,跟着添油加醋瞎起哄。然而上海跟洋人打交道最多,龃龉也最多,抓特点快准狠,最刻薄,嘴炮杀伤力最强。

 

大上海这一幼稚矛盾的性格,一直到改开后也死性不改。台商的“台巴子”也是上海人叫出来的,意思是“台湾来的乡巴佬”。“土澳”、“美村”等亦然。

当然,好像也只有上海有胆量、气魄和见识,去给占压倒性优势的外国人起侮辱性的外号了。别的城市一般是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,然后哀嚎几句“谁让我们弱小是东亚病夫呢”,“谁让我们不发达没有钱呢”,“我们弱所以我们活该”。

其实,上海未必比发达国家强,但刻薄起来,他的气势一点不弱。

 

虽然和上海对线的时候,武汉并不爽,但看着上海怼别人,武汉超级爽,有跟着起哄的机会,武汉绝对不放过,就算武汉不参与,汉口租界的商会也要参与。

 

现在和苏联专家一起修大桥,小上海被苏联专家气急了,也会狂飙外号,“毛子”不过是入门款,中俄沪多语种联合辱骂也是可能发生的,但好歹人家大毛子是来援助中国的,小上海骂完了还得回去和他们一起看图纸,所以刻薄的话一般用上海话骂,不用汉语和俄语,反正毛子和翻译都听不懂。

 

当然了,怼人肯定是不对的,这些是错误操作,好孩子不可以学。

 

不自觉地,武汉给小上海夹了个自己笼里的汤包,好像在纪念那段怼外国人的趣味时光。

“我这有!”027号小上海坚持道,“你吃你的,我吃我的,井水不犯河水!”

这也是大上海的特点,只要有点体面不是底层,就不占小便宜,拎得清,坚决不欠人情。兴许是这样,他才有刻薄的底气。

 

“我看你吃起来蛮有特点的。”武汉说,“好像是有什么口诀?”

其实武汉知道,正所谓“轻轻提,慢慢移,先开窗,再喝汤。”

他让小上海表演给他看,那个汤包就当是学费。

 

到周末的时候,武汉带着小上海去汉口中山公园青少年宫的游泳池里玩。大上海本人有过渔村生涯,上海的简称“沪”本就是捕鱼用的工具,作为沿海沿江城市,他拥有娴熟的游泳技巧。他的分裂体027号小上海,自然也很会游泳。不过,小上海拒绝下江湖里游,他嫌弃水脏,一定要去正规的游泳池。恰好前一年,1956年修了青少年宫,武汉就带他去了。大桥局还发了游泳票作为福利,刚好可以用。

 

武汉坐岸边上,一边吃苹果,一边看小上海花式炫技。其实一般人是不会游泳的,他们只会“泅水”,保证自己在水里不沉下去,能够移动。大上海本人去国外学了正宗的游泳运动技巧,是他看奥运会时起了兴致,专门找老师学的,此时打的是标准的蛙泳姿势,随后又换了爬泳(即俗称的自由泳,不是狗爬式),还有蝶泳。汉口市民素质比较高,大多数穿的是正经泳衣,没有穿内裤的,但却只有小上海一个人戴了泳帽,还有泳镜。

 

游着游着,小上海突然停下了,就像嗅闻到了猎物的猎犬,武汉以为他是抽筋了,急忙走到他岸边问他怎么回事。却见小上海做了个噤声的手势,要他别说话。

 

武汉顺着小上海的视线,看到了一对母女。她们有着江浙人特有的南方人塌鼻子,此时妈妈正在教女儿游泳。武汉本以为是小上海觉得那个小姑娘漂亮,想多看几眼,因为江浙人出身的小姑娘确实很漂亮,打扮得又干净,满头的小辫子,还用的彩色橡皮筋。

 

然而,飘来了几句类似上海话的方言。武汉听不出来区别,只是直觉上感觉和上海话相似却不同。

小上海游过去和她们攀谈,又过了一会儿,他心满意足地游回来,爬上岸,摘下泳帽甩了甩头发,又找武汉要毛巾擦头发。

 

“时间差不多了。”小上海说,“她们一家是宁波人,我约了她们出去吃东西。”

武汉疑问道:“宁波人和你们上海人什么关系?”

小上海神往地说:“每一个弄堂口,都坐了一个宁波阿婆。没有宁波的上海是不完整的。”

然而武汉还是不明白,宁波和上海什么关系。他们游完泳,和那对母女一起出门吃雪糕冰淇淋,谈话间,武汉得知这家宁波人是经商的,解放前来武汉汉口做保险生意,也在武汉扎根了。传闻中每一家宁波人都有上海人亲戚,他们一家的大伯父的孙女和小舅子的老婆的哥哥在上海,姨祖母的外甥女在上海,外曾祖母的内侄女也在上海。

武汉绕不清楚这种关系。不过他听说,在武汉经商的有10%是宁波人,武汉也是宁波人除上海外,第二大势力地盘。武汉大学的牌坊、体育馆、图书馆是宁波商帮的人设计的,武汉的水电事业、银行业、保险业,也都有宁波人的影子。

武汉话中,汉口的武汉话和武昌的武汉话有着微妙的差别,汉口武汉话多了一丝绵软的江浙口音,也更多江浙的词汇。武昌的血缘多是周边的黄石、咸宁、鄂州来的,更像是湖北。

 

 

这感觉怪怪的。武汉想。好像我和上海通过宁波可以成拐着弯的亲戚,我和上海居然真有血缘关系?

 

挥别了那对母女后,武汉对小上海说:“叫叔叔。”

小上海说:“你游泳游得脑子进了水吧?”

 

 

不知不觉中,武汉突然有点舍不得了。

他开始真心实意地希望小上海不要消失,大桥修好了也不要消失。

尽管,这世上还会存在正版的大上海,可他和“在汉小上海”相处的快乐时光,却是大上海给不了的,也是他不知情的。

 

未完待续

 

2020年3月20日星期五,一稿完成。4101字。3小时16分。

我……想在完结以后把这文改成武汉三镇分开的设定。而且第一章和后续的水平、立意差距太大,砍掉重写算了(。)水平差了7年,我就不该续写,应该直接重写。

这段时间在写两京的百合特别篇,感觉身体被掏空,重新写正文感觉手生。

 

评论(54)
热度(125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CranesLand | Powered by LOFTER